至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聆听科研工作者讲述实验室的那些事
2022年11月04日
科研仪器是科学研究的基石,但是,走进实验室,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价值百万、千万的科研仪器,上面大多写着国外的品牌名。我们也希望有1天,我国实验室都能够使用上国产的优良仪器。
我待的多的地方是实验室,打的多的电话是外卖。1位科研人员如是说。实验室是科学研究的基地,也是孕育重大科研成果的摇篮,更是科研人员的第2个家。这里有他们的欢笑和汗水、自豪与失落,这里产生的故事值得1探。
眼镜与锄头
讲述人: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海生
我们团队有1个特别的符号,叫做眼镜与锄头。这个符号是怎样来的呢?
在10兆瓦紧缩空气储能系统建设早期,由于客观条件致使混凝土施工需要连夜完成,清晨两点钟了,戴着黑框眼镜的李文老师依然与工人1起,拿起锄头用力的将混凝土按图纸的要求进行固型和平整。
作为工业级的示范系统,10兆瓦紧缩空气储能系统的建设凝结了全部团队的血汗,既需要实验室中的冥思苦想、精打细算,又需要施工现场的撸起袖子、亲力亲为。平时,在钢结构安装、装备调试、电气工程等各个环节、各个角落,处处都有这些眼镜和锄头同时存在。
就这样,眼镜与锄头成为我们团队共同的劳动符号。最可怕的是消费市场的疲弱和前景渺茫
今年下半年,10兆瓦紧缩空气储能系统进入调试关键阶段,作为核心部件的高效换热器运行出现异常。蓄冷蓄热部立即成立攻坚小组,制定了抢修方案,7位成员集静电对试验机有影响吗体出动,带领着厂家的两位工人争分夺秒地搭脚手架、切割打磨密封挡板、连夜展开气密水密实验
此时,换热器密封隔热层内的保温棉在气割和焊接时于高空着火,这类情况大家还是次遇到。幸亏攻坚小组此前制定了详细的预案,几位小组成员眼疾手快,于危在旦夕之际用灭火器扑灭明火。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攻坚小组长林曦鹏当机立断,增强防护措施,两位成员还深入壳体内部撤除保温棉,致使全身奇痒。经过10天的攻坚克难,抢修工作终究顺利完成,保障了系统调试的进度。
从1.5兆瓦实验平台建成到10 兆瓦示范电站运行,对科研事业执着的情怀支持着团队不断前进。如今,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储能研发中心建成了国际上容量大、功能全、丈量范围宽的紧缩空气储能集成实验与验证平台,同时也启动了100兆瓦项目预研。随着能源变革的步伐,市场对大范围储能的需求日趋迫切,我们盼望着,将眼镜与锄头的精神发扬到更大的项目中去。
仙气与肺部
讲述人: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周欣
我穿的马甲有辐射吗?
您放心,没有辐射,它发射的信号跟手机波长1样,对身体无害。
那我吸入的气体是有辐射的吧?
也没有,这是惰性气体,不会对身体有任何不良影响,会正常代谢掉。
这是超极化氙气肺部气体磁最低可达15共振成像的志愿者和我们团队研究人员的平常对话。同传统肺部影象学手段具有电离辐射不同,超极化氙气MRI是1种全新的无创手段,研究人员已习惯于耐心消除每名志愿者的疑虑。
传统磁共振可以对人体的绝大多数部位进行成像,但肺部这个由空腔构成的器官则是1个黑洞。而我们团队自主研发的这套装备,当吸入1口超极化的氙气,就能够在磁共振影象上点亮肺部,这也是世界上首套极化度增强大于50000倍的仪器。
2017年,随着技术向利用迈进,项目迎来了临床任务较为集中的1年,但对这个新生事物,绝大多数人其实不感冒,在受试志愿者招募之初,实验室可谓门可罗雀。因而,工作人员和研究生们纷纭吃起窝边草,发动自己的亲朋好友参与。
其中1名学生的亲属长时间呼吸不顺畅,在医院检查不出问题,后将信将疑地来到我们实验室。结果,我们的仪器发现他的气管和支气管存在着微小的通气功能缺点,这类缺点还不足以被医院现有的常规检查仪器发现。借助我们的检查结果对症医治后,这位患者的症状得到极大减缓。
就这样,我们的氙气检查法逐步在大家的口耳相传中成为仙气,被愈来愈多的人所接受。希望这口仙气能早日进入临床,服务于人民健康。
古董与工匠
讲述人:记者倪思洁
这个风洞怎样是木头做的?
做科技记者4年,访问了大大小小的实验室,已鲜有科研仪器能引发我强烈的好奇。可是,今年4月走进中国科学院沙漠与沙漠化重点实验室时,1个木质的室内风洞深深震动我。
这可是件古董。带我来访问的老师笑着说,言语中难掩自豪。
这是1条全长近40米,实验段长度为12米多的风洞层流测速系统,也是1个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测试系统。
进风口的位置,像1个大喇叭,由黄色打蜡的木板毫无缝隙地拼接而成,细小的钉子在木板上留下了整齐的小斑点。大喇叭的中心,1根钢铁的轴承伸了进去,里面连接与此同时着木质的轴心,带动涡轮产生风源。隔着实验段的玻璃,还能看见实验留下的细沙。与现代的金属装置比起来,这些带着古老气味的木头,仿佛让仪器有了温度。
这是甚么时候建的?我问。
1967年,到现在已半个世纪了。2000年经过了1次改建,补充了1些测试仪器。从回答中我又1次听出了自豪。
半个世纪前,中科院沙漠与沙漠化重点实验室的前身中科院兰州沙漠研究所沙漠环境风洞实验室,就是在这台风洞装置的基础上建立的。正是利用这1木质古董,我国科学家得以展开沙漠环境演化、沙漠化进程与防治等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干的科学前沿问题。如今,该实验室已成长为国内1个可以从事沙漠科学研究的综合实验室。
科研仪器是科学研究的基石。但是,走进实验室,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价值百万、千万的科研仪器,上面大多写着国外的品牌名。抚摸着大喇叭光滑的表面,我能想象出当年匠人们打磨木板、拼接校核时的专注样子。我想,国产科研仪器要想发展壮大,1定离不开这样的工匠精神。
让更多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
进入新时期,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国家对科技支持的需求比以往任什么时候期都更加迫切。加快科技创新,坚持创新发展,已成为解决人民日趋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的主要途径。
科技创新由跟踪向并跑、领跑转变,需要不断夯实现有的科技基础。当下,我国同发达国家的科技经济实力差距主要体现在创新能力上,急需瞄准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布局1批学科交叉融会、综合集成的国家实验室,打造1批人财物质源科学配置、协同创新优势明显的重点实验室,着力攻破关键核心技术,抢占事关长远和全局的科技战略制高点,在重大前沿科技领域快速获得突破。
同时,要保障创新驱动,必须为科学家提供更好的科研环境,让科学家得以专注科研,产出更多原创性成果。科学家、科研机构、企业等各个创新环节需要共同努力,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拓宽推行利用渠道,让更多优良成果的尽快走出实验室,变现为社会生产力。
今年以来,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亮点频出:首套煤经2甲醚羰基化制乙醇工业示范项目1次投产;生物人工肝系统研制成功,预计35年内有产品投放市场;预热燃烧技术实现低阶煤清洁高效利用,正在进行工程示范;世界首台集高低温消融医治功能于1体的复式肿瘤微创医治系统获批上市;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讯干线京沪干线正式开通
成果推行周期愈来愈短,创新力转化能效的不断提升,背后无不与体制机制的深度改革密不可分。可以预感,随着科研成果转化体系不断完善,会有愈来愈多的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让科技成果服务于人民的美好生活。
创新永久不停歇,改革1直在路上。期待来年,还是1个改革创新的丰收年。
编辑点评
实验室是科学研究的基地,也是孕育重大科研成果的摇篮,更是科研人员的第2个家。科学家、科研机构、企业等各个创新环节需要共同努力,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拓宽推行利用渠道,让更多优良成果的尽快走出实验室。